老上海的婚俗传承至今,部分习俗依旧保留,部分则逐渐简化。即便是地道的上海人,也未必能全面掌握这些古老的风尚。以下,我们为您整理了上海婚俗精华,敬请一同品鉴。
一、上海结婚风俗的由来
1843年,上海开埠,商贸繁荣,工商兴盛,各地居民汇聚,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都市。欧风东渐,东西文化交汇,孕育出独特的上海风情。婚俗方面,虽各守乡规,却历经150年演变,形成独具特色的上海婚嫁习俗。此习俗融合中西,既有传统韵味,又不失时尚气息,恰似盛唐文化,兼容并蓄。
二、现代的上海结婚风俗
传统婚配,多由媒妁之言、父母之命促成。上海开埠,此风渐改,男女双方多经介绍,约定地点,互选佳偶,此即“相亲”。亦有自行结识,邀家长见证,亦称“相亲”。双方满意后,再请德高媒人正式说合,此媒实则无介绍之责,故称“现成媒人”,仍可见旧俗“三媒六证”之遗风。女家允诺,男家即行“小礼”,俗称“裁红”,送生辰八字等。数月后,男家行“盘礼”,宴请亲友,告知婚事已定。
在浦东乡野,此“谒岳”礼俗定于女方嫁妆准备的前夕。准新郎携带盛有公鸡、青鱼、猪腿、自家鹅及干果等礼品的“上盘头”前往女方家。女方以茶点款待准新郎,并告知其嫁妆数量及所需普绳、单杠、落担等,以便男方提前准备,次日接嫁妆,非女方送嫁。
在浦东乡野,尤其是奉贤周边,男方前往女方家中迎娶嫁妆,习俗中颇多别致之处。前一晚,女方家中已将嫁妆悉数摆放在客厅,宛如举办博览会,吸引四邻围观,彰显家财。正当热闹未央,男方迎妆的青年队伍,手持印有“囍”字的担子和竹筐,成双成对地抵达女方门前,鞭炮齐鸣。依照习俗,男方迎妆者须遵从女方父兄的安排,将工具放置指定位置:杠棒与扁担靠在院中柴堆旁,罗筐与篮子摆放在院中。此时,女方故意“生气”不发妆,男方迎妆者则敲锣放炮,催促妆饰。此举吸引了更多观众,令双方皆感满意。约一至两小时后,新娘哥哥在妹妹同意下开始分发嫁妆:先马桶,后铺盖、衣裳箱等。迎妆者门外等候,最多仅能踏入门槛一步接妆,以避“抢妆”之嫌。而马桶之所以先发,因在上海风俗中,马桶亦称“子孙桶”,旧时妇女生产多在家中,孩子便在马桶中出生,故马桶寓意新婚后子孙绵延。嫁妆接回后,男方青年挑担而行,不得中途歇息,有的还需朝东或南奔跑,称为“兜青龙”,寓意大吉大利。
沪上川沙地区,酒宴仅招待媒妁与亲族,邻里间则共享团子。盘礼中“盘”至少四件,亦有六、八、十二件之选。其中,赠予新娘的首饰最为关键,普通人家以银饰为主,中产之家则用金饰,称为“全金六礼”。而富贵之家则用珠宝、翡翠、钻石,称之为“全钻六礼”。除首饰外,盘礼还需附赠花草,如吉祥草、万年青、茶叶等,前两者寓意婚姻美满长久,后者茶叶则传承古时茶礼习俗,寓意“不移志”。礼盘送达女家后,女家接受首饰与花草,其余盘礼各取一半,连同新增的衣物、鞋帽、金表、眼镜等,作为“回盘”回赠男家。迎娶前一日或两日,女家举行“大盘礼”,亦称“拿衣裳”、“担嫁妆”。
这本应是喜悦的婚嫁时刻,却因女儿即将告别娘家,风俗中不免流露出几分哀愁。尤其在浦东乡间,准新娘与嫂嫂并肩而坐,目睹嫂嫂精心缝制嫁妆的红绿被头,待其完工,便用一块大绸缎被面将之与枕头包裹成铺盖,此乃“被捎”。父母亲亲手将女儿嫁妆中的被头、衣裳、布料逐一递给哥嫂,他们逐一放入箱中,象征着女儿将带走之物,哥嫂皆心知肚明,此为“填箱”。至此,母女俩开始对泣,非泪如雨下之痛哭,而是一种带有旋律的哭歌,俗称“哭嫁”。如:“娘的宝贝儿啊,爸妈听何事让你如此伤心啊,委屈了我们的宝贝儿啊……”“我的亲娘啊,女儿即将出嫁,无法再孝顺您啦……”等等。“大盘礼”送达男方家,男方家设宴款待亲友,称之为“请装酒”、“看装酒”,以见证女方嫁妆之丰。随后,新郎将前往女方家拜访岳父,并送上酒席,以感谢岳父赠予的嫁妆。
三、传统的上海结婚风俗
旧时上海女子有休夫权利
清末时期,上海盛行一种独特的风俗——通脚。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定亲后,为深入了解对方,姑娘在媒人陪同下,携礼初次拜访未来公婆及长辈。此后,姑娘可随时前往婆家(但不得留宿)。起初,此风俗仅限于浦西,女方独享此权力,称为女通脚。后来,男通脚兴起,风俗亦传至浦东。这种婚前双方可自由见面的习俗,在封建社会实属罕见,赋予女性一定的选择权。若发现对方家境、外貌或品行不称意,可采取赖婚或退媒之举。
解放前就流行“姐弟恋”
在解放前,浦东地区婚俗独特,新娘往往年长新郎数岁,此现象被称为“大娘子婚姻”。与童养媳制度不同,这里的“女大三,屋脊坍;女大四,头触制;女大七,哭泣泣”等说法,反映了男子成婚时,女方年龄稍大的传统。据文献记载,历代婚姻规定男大于女,而浦东人却认为,这是由于古代男女婚龄较早,女方年长可更懂理家。正如俗语“长嫂当母,长妻当姐”,其目的在于让女方承担更多家务。上海县七宝镇便是这一习俗的典型代表,当地家事多由女性打理。更有甚者,在旧上海部分地区,无子嗣的家庭为延续香火,不得不招婿入赘。这种风俗虽不罕见,但入赘后男方需改随妻姓,子女亦随母姓,成为女方家族一员,其地位甚至不如出嫁女子,后者仍保留本姓。
一场婚礼宴客要几天
首日女方设宴,酒席摆满二十余桌。男方家派员来取嫁妆,嫁妆囊括彩电、音响、空调、冰箱、电动车等,动用三辆货车、四辆轿车,运输车队壮观,引得众多路人驻足围观。
次日,男方家设宴款待,午晚共计44席。上午九时,老付随迎亲队伍启程。十一点余,新娘更衣离家,清音班率先奏响《欢乐歌》、《小六板》等丝竹之音。至男方家,香案摆设,花烛点亮,仪式正式开始:丝竹声中,傧相、新人、主婚人、宾客依次落座;证婚人宣读证书后,新人行拜天地、拜父母、互拜之礼,共饮交杯酒;随后,亲朋观赏戏曲表演。新人被送入洞房,宾客方开始用餐,时已午后一两点。